top of page
01-2.jpg

Blog

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歐盟近10年來對推動循環經濟不遺餘力。例如,於2015年由歐盟執委會推出的「循環經濟行動計畫」,旨在促進資源在境內循環。其後於2019年推出「歐盟綠色新政」註1。而歐盟為因應此新政,亦於2020年更新了策略,提出了「新循環經濟行動計畫」註2,進一步促進永續產品設計、賦權給消費者和公共採購者、以及推動生產過程的循環度。在2022年3月30日的更新中註3,歐盟首先針對以下三大部分進行更新:永續產品、消費者賦權、以及對具循環潛力的7個部門的政策規劃。

  • 永續產品的目的是確保進入歐盟市場的商品,商家必須盡可能採用延長使用壽命的設計、產品更容易被再利用、維修、回收,和使用循環材料。而且更會限制單次使用或計畫性報廢的產品,亦會限制銷毀未賣出的產品。為此,歐盟推出了兩份文件:「永續產品的生態化設計」註4法規草案和「2022-2024 年生態化設計和能源標籤的工作計劃」註5。兩份文件的主要內容是希望更廣泛地把產品項目設計生態化納入架構當中,同時亦要求產品符合更多範疇。而為了政策目標能被追蹤和衡量,歐盟亦將推出「數位產品護照」,所有在法規內被涵蓋的產品都必須包含相關的電子化資料,並記錄其價值鏈的修改環節。


  • 消費者賦權的目的是增加消費者的對產品的權利,例如產品必須有足夠的可維修性和耐用性資訊,以便消費者作出對永續環境最有利的選擇,相關資料更可防止企業進行「漂綠」(Greenwashing)。此「消費者權利指令」已於2022年3月底進行修正和更新註6, 7。


  • 7個具循環潛力的部門包括電子產品與ICT、電池與汽車、包裝、塑膠、紡織、營建和糧食。此7個部門是歐盟辨別出境內使用最多資源、而且有相當循環潛力的產業,並向各潛力部門預計規劃作出擬定策略、調整指令或法規。除了電池與汽車、包裝和糧食未有明確策略或政策之外,電子產品與ICT部門已提出「循環電子產品計畫」註8;塑膠部門提出「塑膠戰略」註9;紡織部門提出「可持續紡織行動計畫」註10;營建部門提出「可持續建築行動計畫」註11。


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浪費最少化和減少環境污染為目標的經濟體系。而歐盟的循環經濟行動計畫則是以三個主要目的為核心:提高永續產品的比例、賦權消費者和公共採購者、以及推動生產過程的循環度。透過永續產品的生態化設計、消費者賦權、以及對具循環潛力的7個部門的政策規劃,筆者相信歐盟是希望把循環經濟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作者: Jack K. H. Hui – Circular Economy Specialist (CEI), Certified ESG Planner - ICSD 國際可持續發展協進會


註1; 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註2; https://environment.ec.europa.eu/strategy/circular-economy-action-plan_en

註3;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2_2013

註5; https://energy.ec.europa.eu/publications/ecodesign-and-energy-labelling-working-plan-2022-2024_en

註6;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2_2013

註8;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legislative-train/theme-a-european-green-deal/file-circular-electronics

註9; https://environment.ec.europa.eu/strategy/plastics-strategy_en

註10; https://environment.ec.europa.eu/publications/textiles-strategy_en

註11; https://ec.europa.eu/docsroom/documents/49315




天氣越來越熱,這個話題已經講了很多年。每年溫度升一點,以前不大覺得,但今年好像特別熱,而且時有新聞報道有人熱到中暑,熱到死。


大家都知道要環保,減少碳排放。有人奉行純素主義、少肉多菜、少用紙張、自己帶餐具、用環保袋等。這些本是好事,大家都自覺地為環保出一分力。


但不知從何時開始,在群體中討論ESG 有點像討論政治或宗教般,感到張力。例如,當在一個群體𥚃,大家在討論到哪裏吃飯,而大多數的人說「吃牛肉不環保,不應該吃」的時候,如果你自己仍會吃牛肉,大概你會保持緘默,因為你不想被抨擊。然後,當大夥兒討論下班後玩什麼活動時,你興致勃勃建議大家可以happy hour 輕鬆一下,但是有人提出「喝酒不環保,會產生很多碳」時,突然好像有「罪惡感」,你也不好意思再說下去。例如,去拜神上香,已經用了環保香,但是仍有聲音說燒香不環保,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I can’t stop but wonder, 為了ESG,到底要去到幾盡?


對於吃什麼不吃什麼,本人對這話題感受比較深。因為本人喜歡享受美食,對於健康營養尤其注重。因為家人有貧血,曾和專科醫生討論過適合其的營養餐單。有略略提過吃素這個話題,醫生說,植物蛋白質是不能代替動物蛋白質,尤其是有貧血的朋友,需要從肉類中吸取鐵質,製造血色素。另外,中學上生物科時,老師教過造物主設計的生態系統自有其奧妙之處,每一種物種的存在,在大自然的食物鏈中有其價值,各級有機物和無機物被消耗轉化,循環不息,以達致生態中的平衡。如果過度消耗某類物種,會影響生態平衡; 那麼,我們故意不吃所有肉類,是否也會影響生態平衡呢?這個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或者,我們需要通過專家的研究才能得到答案。


究竟當今引致全球暖化的最大元兇是什麼?我們有沒有針對其著手行動?例如,可以減少工業生產嗎?產品的包裝可以不用太精美,一重又一重包裝膠袋或盒嗎?日常用品、衫褲鞋襪、手機電腦電器傢俬真的可以用到殘用到爛才買新嗎?就算去街市買餸,鮮魚蔬菜濕笠笠,可以完全停用膠袋嗎?夏天可以少開冷氣,多用風扇嗎?就算餐廳人多擠迫、工作有多麼忙離不開座位,都少買外賣,盡量堂食嗎?願意早一點起床,騎單車或步行上班嗎?可以不買靚車,坐公車上班或假日去偏遠的地方玩嗎?


不過我相信,做ESG 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斷然一刀切,更不需要因理念不同或去到幾盡的程度不同而對別人作出抨擊。共融其實也是ESG 呢!一起努力吧!


作者:Kate Chan–資深公關人、 Certified ESG Planner - ICSD 國際可持續發展協進會


英國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於2017年撰寫”Doughnut Economics: Seven Ways to Think Like a 21st-Century Economist” 《甜甜圈經濟學: 破除成長迷思的7個. 經濟新思考》,她更 被英國《衛報》讚譽「經濟轉型十大推手之一」。


自上世紀下半葉起,全球經濟整體平穩增長,由 1970 年計至今更激增 3 倍,按照專家預測,屆乎 2050 年將再升 3 倍。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貧富懸殊持續惡化、全球暖化急速加劇、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這不禁讓人反思及懷疑無休止的經濟增長是否能促進人類的幸福和整體生活水平提升,還是當經濟和社會發展到某個程度時,我們需要新的經濟想像及生活實踐方式?為此不同專家學者都就未來經濟提出見解,而英國經濟學家 Kate Raworth就提出「冬甩經濟學」(Doughnut Economics),以安全、公平、人道的社會,配以聯合國12項社會發展指標1作內核基礎,外核則以9項足以危害人類生存的關鍵元素2,形成一個貌似「冬甩/救生圈」的構想,著意提出能平衡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方案。


而如果我們回顧近20、30年本地以及全球新的經濟趨勢,我們就知道這個冬甩經濟圈並非遙不可及的事,又或是象牙塔內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經濟新方向,甚至一步步內化及扭轉我們對於經濟的構想與實踐。


以本地社會創業為例,由上世紀提出的概念,到2000年引入香港,至今已經有770間社企,以及接近三千至上萬間「Social business」3;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17SDGs)4由聯合國2015年提出,8年間已經成為本地、國際政府、學界以至商界的重要指標及應用方向。而CSR(企業社會責任)、CSV(創新共享價值)、ESG(環境、社會、企業管治)這些與可持續發展及以平衡環境、社會等的經濟概念,由提出至今不過是二十多年的事,更已經是成為我們經濟的重要構成,不單催生出新的金融產品、工作專業,甚至與法規制度融合。加上後疫時代,可持續發展投資高速增長,不止歐美市場,中國、日本以至本地市場亦開始重視創效投資(Impact Investing),可見可持續發展投資備受關注。而以上的經濟概念的發展都是透過進入、利用及修改主流的經濟模式,以補救市場制度的不足,修補過度資本主義的發展,扭轉經濟活動是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迷思,尋找市場以外的答案和可能性,為弱勢社群提供持續及有轉化效果的生活方式,還原人的基本價值之餘能顧及整體環境需要。而這正正回應了「冬甩經濟圈」的構思,我們人類可以如何思考及共同構建一個能不過度破壞環境資源情況下並滿足人類基本生活所需。


而在可見的將來,更多的理論和實踐將會出現不單是在短期內面對後疫時代的社會動盪和經濟發展緩慢的困境,更是修正及改善現存經濟制度的不足,以推動及催生新經濟實踐方向的助力。


1. 12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公認的元素包括賴以維生的食物、淡水、能源、房屋、以至教育、醫療、就業、支援網絡、和維繫社會所需的和平正義、社會平等、兩性平權和政治發言權,獲全球193個國家認可。 https://www.kateraworth.com/doughnut/

2. 科學家一致認定會危害人類生存環境的9項關鍵元素包括氣候變化、化學物污染、臭氧層破壞、海洋酸化、空氣污染、林地破壞、氮鏻化肥污染、生物多樣性流失和淡水資源過度開採。Steffen et al.(2015)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259855

3. 《社企指南》2023/24 數字概覽

4. 聯合國提出的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17SDGs),詳細內容可參閱:https://sdgs.un.org/goals


作者: 謝思熹博士, Certified ESG Planner - ICSD 國際可持續發展協進會

bottom of page